无障碍的理念

五、建立起对全人类友善的环境

        许多人可能会误以为“无障碍环境”的概念指示残障人要求的“特殊待遇”。其实,这种想法,并不吻合事实。

正如之前所论说的,无障碍环境是全人类的需要:

        如果我们观察人体生理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,我们会理解,每一个人一生中,都会经历了“残障”的阶段。即使是一个自从四肢和五官健全的人物,他的行动、沟通和各种反应能力,也不是与生俱来,而是从最弱小的阶段,逐渐训练。人的各种能力,都是只能在地上爬行和无从说话的婴儿阶段开始,逐渐成长完善;在中途他也可能会因患病或受伤而暂时失去这些能力。到了老年,则不论是一个人的视力、听力及行动能力,都会逐渐衰退。因此,“残障”的情形,可能会发生在幼童身上,他们无法像成人般跨大步或者举手。“残障”的情况也容易发生在孕妇、伤患、病人以及老人身上。那些长期慢性病、康复后遗症、心脏病患者,固然会行动不便;那些拖老携幼或手举重物的人,意义是会由于双手分不开而造成行动不便。分别只在残障的程度、痊愈的机会或者是其残障是暂时或长期性质。所以,无障碍环境的理念,其实是为了确保环境的安全与通用,不会令任何人因此被视为无能而导致失去生活与工作能力。

        事实上,如果我们检视英语handicap的原意,它所指的“不利条件”,是针对构成障碍的外在环境而言。一个肢体残缺的人可能永远无法复原,但他的情形正如一个肢体未发育完全的儿童或者一个内部器官衰弱(如:心脏病的病人)的人,并不一定因此显得无能工作与生活;即使他们都有缺陷,开始也只有在环境中出现了诸多隔绝与限制他们活动的事物时,他们才会显得无能为力。举一个例子:一个坐轮椅的科学家在高楼的实验室中可以比他人有更优越的表现,肢体的缺陷一点也不代表他的能力受到“残障”的限制。可是,一旦所有电梯都停电,这位坐轮椅的科学家乘的电梯搁在两层楼之间,令他无从下楼,他的“残障”才会表露成为无能。同样的,这时困在电梯里的如果只是小孩,他们可能伸高手也无法按到电梯内的紧急求救的电铃;困在电梯内的如果是老弱或孕妇,即使电梯门打开,他们也无从像失明者或失聪者可以在别人指示下,自行跳跃到电梯外的地面。这时候,谁才是真正的handicap?由此便可知道,环境的不利条件是可以令到任何人不残也障,即使是四肢发达者也会表现出类同“残障”的情况!

        我们回顾一九五零年代迄今的城市规划念的变迁,可以发现到:一九五零年,随着战后新生人口增加,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首要考虑都是考虑到培养新生代、考虑到学校与青少年的设施。到了这一个新世纪之前,随着全世界老年人的增加,以及五十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实践的经验总结,“全面设计”(Inclusive Design)和“全人设计”(Universal Design)的理念已经成为一个有待落实的理想。

        新兴的“人民友善都市”(People friendly city)是一个注重如何创造人与科技互相配合的环境,以让人享受最大程度自由。这理念是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。人际沟通的活跃与社会发达,主要是依赖人口之间的商业、社会、文化互动,而这一切联系的基础都只是依赖人与人的交往与交流才能实现。因此,人类理想中“可以让人人生活、属于全民共享”的大小环境,不论是都市、乡村或者是街道、大厦的设计,越能做到让人人能在无障碍下生活、工作、交往,就越能合乎理想中的标准环境、合乎人道与人权。无障碍是一种社会投资,而非额外消费,它也推进了整个社会的人际沟通与社会发展潜能。

        如果说,在二十世纪,人类的科技发展与概念思想,包括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,一度注意提升物质的素质和性能,造成缺乏考虑人的因素,那么,二十世纪最后三十年,在各领域里的思想争论则带来一个很积极的改变。人民开始重新注意到,物质的最终使用者是人类,一切科技设计,并不只是要提高物质的素质和性能,而且,必须符合不同人类群体的共同需要。人们尤其意识到,地球上,有相当大部分的人口被人类自己的设计发明弄得行动不方便,生活与工作都受到限制。这是不可思议而荒谬的。尤其是感官与行动功能逐渐衰退的乐龄人士,在享受晚年的时刻,反而由于现代都市建筑的“进步”,失去过去在乡村可能做得到的行动自由,即使时间和经济许可他们外游,他们也无从四处走动。这更是必须纠正了。由此可见,长期受限制的残障人士,其实是全人类中最能体验“无障碍”的重要性的一份子;人类争取无障碍环境的目标,也其实是合情合理。

        今天,整个国际社会已关注每个地区“无障碍”的程度,视为判断这个地区的环境对全人类“友善”程度的标准。在国际上,“无障碍环境”也是联合国发展机构定义“先锋都市”和颁发“先锋都市”荣誉的条件之一。“先锋都市”荣誉的最基本概念就是鼓励每一座城市必须符合对人友善的标准,并拥有“全体人类可以共享”的环境。对全世界各地方政府来说,最重要的不在于它们是不是能争取到这一荣誉,而在于它们能把有关的理念,落实到什么程度?


上一页 | 下一页